《被討厭的勇氣》閱讀心得

作者:岸見一郎、古賀史健
ISBN:9789861371955

「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此話來自阿德勒心理學的其中一條理念。阿爾弗雷德 · 阿德勒,不僅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也是與佛洛伊德、榮格同為心理學三巨頭之一。他相信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且每一個行為背後都存在著「目的」,因而誕生了「目的論」,而這論點恰與佛洛伊德所提倡的「決定論」背道而馳。除了相信行為存在目的,阿德勒也提倡所謂的「課題分離」,否定「心理創傷」、「認同的需求」、「賞罰機制」等既有價值觀。他的各項嶄新思維,在《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運用哲學家與年輕人的對談方式呈現,一次又一次地給予讀者滿滿的思考震撼。

在眾多的理念,其中一點令人備感驚訝的莫過於阿德勒否定「賞罰機制」,不管是「有糖無糖」教育法,或是「一手糖果,一手皮鞭」的方式,這無非間接否定我們對於「認同感的追求」。從小至今,我們不斷的努力獲取好成績,只為了能得到他人的認同。但阿德勒認為這樣人與人的相處方式將不對等,有違他主張的「橫向對待」,他提出好的教育方式除了做到「課題分離」以外,應該用「鼓勵」取代「獎懲」,讓人們「自己」為那些事情賦予意義;另外一點則是主張「活在當下」,雖然這口號已是陳腔濫調,但阿德勒在這部分更進一步的說明其包含的意義和方式。阿德勒認為我們的人生是由無數個「瞬間」所組成,而我們就如同芭蕾舞者不斷地旋轉,轉著那我們自訂主題的舞,不考慮時間與目的地的轉著,思考未來便是毫無意義的。因此阿德勒主張的真正的「活在當下」是將所有的燈光照在「此刻」,不管是懷抱過去,還是思考未來,都代表我們並未實行這個理念。

過去我們所學習的心理學大多是佛洛伊德式的論點,尤其是「決定論」中的「過去發生的事會影響未來的自我」這一概念。但如今有了阿德勒提出的相反觀點,讓我們能夠思考的面向更為多元。或許有些主張至今要推廣仍然有些難度,但筆者認為,若是每個人都能學習阿德勒式心理學,那些我們從古至今都在追求的「人生的意義」以及「幸福的方法」,或許將不再是無解的「歌德巴赫猜想」。


購買本書 

以下是書籍的連結,只要是翻譯過的作品我都會附上原文版和中文版,讓讀者可以自由挑選想要閱讀的版本: 


推薦指數

易讀性:★★★★★
豐富性:★★★★☆
專業性:★★★★★
綜合評分:★★★★★


行動,就是我們的語言。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0

行動,是我們的語言。
We walk the w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