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需要財務智商?《富爸爸 窮爸爸》閱讀心得

「富人買入資產,窮人只有支出,中產階級買他們以為是資產的負債。」
《富爸爸‧窮爸爸》(Rich Dad Poor Dad)發行於1997年。此書的出版如同《哈利波特》系列問世,不僅奠定了作者後續相關書籍的內容,更造成了一股席捲至今的「富爸爸浪潮」。
許多讀者應該對這本書相當熟悉,甚至早已閱讀過。我想我們就撇開談論那些信奉「富爸爸理論」的人有沒有真的靠著書中的理論達到財富自由,或是作者所說的「富爸爸」是否真有其人不談,這本書確實是值得一讀。原因在於,作者羅伯特‧清崎 (以下簡稱清崎) 是用一種說故事的方式,搭配簡單的邏輯概念去闡述那些我們一生可能都無法理解的金錢遊戲規則。比起市面上專業術語較多的商業理財作品,如果是想對如何「不工作就達到財富自由」的方法有基本認識,或是想瞭解何為「財務智商」,並學習如何鍛鍊的話,這本書相當適合。
但是,世界上沒有白吃的午餐。清崎先生在書中也有闡明,必須要有足夠的財務會計、投資、市場分析、法律等知識做為後盾,才能在風險降至最低的情況下,從市場中獲取利潤,否則所做的一切都只能稱為「賭博」。而在書中清崎先生只有舉出他是如何運用從富爸爸身上學到的知識背景,進行一系列的投資操作,並沒有手把手的告訴讀者怎麼選投資標的、怎麼判斷風險等內容。

「能將錢放進你的口袋的東西是資產,會把錢從你的口袋拿走的叫負債。」
只要能夠理解上面那一句話的概念,就能明白作者在書中所提及的絕大多數理論。舉個大多數人可能都曾被教導的概念─「房子是資產。」如果這間房子能夠為我們帶來現金流,那它確實可以被稱為「資產」;可惜的是,許多人選擇買房的原因是為了供「未來的自己使用」。當我們為了一間房子動用大多數的資金,還要不斷用自己賺來的微薄薪水支付稅金、修繕費時,它就只是一個「負債」,而且還會變成容易在你失去工作時反咬一口的野獸。
不只是房子,就連汽車都可能是個負債。
有的讀者可能心裡會開始想:
「我的銀行存款有500萬,買個房子和汽車不是什麼問題吧?」
是的,如果在你的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欄所產生的收入足夠支應這些開銷,那當然沒有問題。就像美國銷售大師Grant Cardone曾在他的Instagram說到,他是等到資產收入夠多後,才去做那些 (他認為的) 蠢事,比方說買勞斯萊斯、私人飛機…
可是,花多少時間擁有足夠的資產收入其實才是重點。換句話說,如果你身上的錢是40年努力賺來的薪水,一點一滴慢慢地積累,偶爾靠著銀行定存利息或是共同基金的投資報酬所建立的,那這樣的資金 (除了投資報酬外,定存利息不能稱為資產收入) 頂多能讓退休後的自己活得「勉強」。
「財富就是能支持一個人生存多長時間的能力,或者說,如果我今天停止工做了,我還能活多久?」
是的,就只有「勉強」而已。而且還是20年退休期間沒有發生任何意外,沒有出國旅遊、購買非日常用品,只有滿足基本需求的情況下,這些你買的負債 (房子、車子…) 才「可能不會」造成影響 (別忘了通膨率也要納入考量)。
*備註:上述舉例的500萬並非憑空捏造,他是多數只靠公司薪水做為收入的人很有可能最後擁有的「存款」。
所以,清崎先生認為如果想要擁有財富,學習如何增加資產欄項目和回報率是相當重要的。當我們擁有的資產收入越多,才越有可能及早獲得「財富自由」;有錢人的生活不可能是為某間公司忙碌奔波了40年,然後將每個月都還算過得去的薪資放在銀行定存,結果還要整日為生活開銷和帳單發愁。

「富人認為學習是根本,中產階級和窮人重視工作的穩定性。」
要成為有錢人,我們需要學習
1. 管理(自己、現金流、人員、商務體系)
2. 財務相關知識(會計、投資、市場、法律)
3. 銷售技巧(話術、膽識)
4. 接受改變
重要的是,將我們的所見所聞「付諸行動」。有些人可能擁有大量上述提到的財務知識,但因為害怕失去辛苦來的薪水,或是因為懶惰不願意改變生活型態,只能繼續當「過得還算可以的」中產階級。
「能在真實世界為居領先的,通常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勇敢的那些人。」
以上,就是我閱讀完《富爸爸‧窮爸爸》的心得與重點摘錄。除了文章中提到的概念,還有許多作者清崎先生在這本書說明「資產的種類」、「富人的思維」、「如何喚醒理財天賦」等理論。
對於文章有任何問題想要發表的,請多多利用下方的留言板,或是透過社群媒體的對話功能聯繫。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的話,歡迎各位分享到各個社群平台,讓更多人吸收到你所獲得的知識,一同成為真正的一流人。
相關文章:
購買本書
以下是書籍的連結,只要是翻譯過的作品我都會附上原文版和中文版,讓讀者可以自由挑選想要閱讀的版本:
推薦指數
易讀性:★★★★★
豐富性:★★★★☆
專業性:★★★★★
綜合評分:★★★★★
行動,就是我們的語言。